理氣劑基本介紹
理氣劑以理氣藥為主要組成,具有行氣降氣作用,
用於氣滯或氣逆,可分為兩大類
1. 行氣劑
2. 降氣劑
氣的失常
1.氣鬱:
以氣的運行障礙為基本病機。
主要由於憂恩鬱怒、情志不舒所致。
2. 氣滯:
氣滯也可以說是氣鬱的進一步加重。
情志不舒,飲食失調,感受外邪,以及閃挫勞傷等多種病因都會導致氣滯。
以脾胃氣滯,肝胃氣滯較為常見,
其常表現出脹、滿、悶,多用行氣的方式治療。
3. 氣逆:
指該往下走的氣反而上行,或上行得太過,需用降氣的方式治療。
肺氣以宣降下行為順,若因感受外邪或痰濁壅肺,便肺氣不能宣發、肅降,
則肺氣上逆而表現為咳嗽、咳喘。
胃主降濁,亦以下行為順,若因感受外邪,或飲食、痰濁積滯,
或胃寒積飲等損傷胃腑,均可使其失於和降,
胃氣上逆而表現為呃逆,噯氣、噁心、嘔吐、反胃等症。
肝氣本疏泄條達,若傷於鬱怒,使肝氣升發太過,則致肝氣上逆而見性情急躁、頭痛、眩暈,
甚至昏厥等症。
4. 氣虛:
氣虛證是指機體臟腑功能衰退,元氣不足而出現的全身性虛弱症狀的總稱。
常為年老、病後,或飲食勞倦內傷,或素體稟賦不足等因素所致。
屬虛證的範疇。
5. 氣陷(氣虛下陷):
氣陷證是因先天不足、後天失調造成元氣虧損,氣機升降失常,
出現以中氣下陷,升舉無力為特徵的一系列症狀的總稱。
屬氣虛病變中的常見類型。
6. 氣脫:
屬於氣虛病機之一,但為氣虛已極,至亡氣、失氣、瀕於氣竭、氣絕的變化。
病逝危重,情況緊急,多見於大汗、大瀉、大失血等病情重危之際。
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,氣虛幾至脫絕,故見氣息低微,眩暈昏仆,
無力推動陽氣及血液布達臟腑、經絡及軀體,
故見面色蒼白、四肢厥冷、脈微弱、固攝無力;津液外洩,汗出如珠。
小提醒:
藥師媽媽整理的方劑表格,
非供醫療使用,僅供念書筆記參考喔!
理氣劑:行氣劑
|
|||||
方劑名稱 |
功效 |
病因 |
辨證 |
組成 |
備註 |
越鞠丸 |
行氣解鬱 |
喜怒無常 憂思無度
六鬱證 |
胸脘脹滿(氣鬱) 胸脇脹痛(血鬱) 噯腐吞酸(火鬱) 飲食不化(食鬱) 脘痞腹瀉(濕鬱) 諸證繁多(痰鬱) |
香附 川芎 蒼朮 梔子 神麴 |
五藥治六鬱, 諸法併用,重在調理氣機 |
柴胡疏肝散 |
疏肝解鬱 行氣止痛 |
情志不遂 木失調達
肝氣鬱滯證 |
兩脇脹痛 胸悶善太息 脘腹脹滿
|
柴胡 香附 川芎 陳皮 枳殼 白芍 甘草 |
★治肝鬱氣滯證的代表方 |
金鈴子散 |
疏肝泄熱 活血止痛 |
肝鬱氣滯 氣鬱化火
肝鬱化火證 |
心胸、胸脇部、脘腹脹痛口苦 舌紅、苔偏黃 脈弦數 |
金鈴子 (川楝子)
元胡 (延胡索) |
金鈴子散配元胡 最好黃酒調和服 疏肝泄熱行氣血 肝鬱化火諸痛除 |
枳實薤白 桂枝湯 |
通陽散結 祛痰下氣 |
胸陽不振
胸痹之胸陽不振,痰氣交阻證 |
胸部滿痛 痛徹肩背 氣從脇下上衝於心, 脈弦緊滑 氣短喘息 |
瓜蔞 薤白 枳實 厚朴 桂枝 |
★瓜蔞薤白白酒湯: 胸痹而痰氣交阻輕證
★瓜蔞薤白半夏湯: 用於痰濁偏重、陽氣虧虛不甚之胸痹
★枳實薤白桂枝湯: 用於痰著重、陽氣虧虛亦重之胸痹 |
厚朴溫中湯 |
溫中行氣 燥濕除滿 |
脾胃傷於寒濕
脾胃寒濕氣滯證 |
脘腹脹滿或脹痛、不思飲食 四肢倦怠 便溏 苔白膩 脈沉弦 |
厚朴 草豆蔻 陳皮 木香 乾薑 生薑 茯苓 甘草 |
★生薑、乾薑出現在同一方劑: 生薑瀉心湯 實脾散
|
半夏厚朴湯 |
行氣散結 降逆化痰 |
情志不遂 肝氣鬱結
氣滯痰凝, 梅核氣 |
咽喉異物感 咳之不出 吞之不下 |
半夏 厚朴 茯苓 生薑 紫蘇葉 |
半夏厚朴用紫蘇 茯苓生薑共煎服 痰凝氣聚成梅核 降逆化痰氣自舒 |
天台烏藥散 |
疏肝理氣 散寒止痛 |
寒凝肝脈 氣機阻滯
小腸疝氣 |
少腹痛引會陰 墜脹不適 |
烏藥 青皮 木香 小茴香 高良薑 檳榔 川楝子 巴豆 |
★巴豆是用來炮製川楝子,使川楝子去性存用。
★中醫的疝氣:指一種劇烈腹痛。
★七疝: 寒、水、筋、氣 狐、頹 |
理氣劑:降氣劑
|
|||||
方劑名稱 |
功效 |
病因 |
辨證 |
組成 |
備註 |
蘇子降氣湯
|
降氣平喘 祛痰止咳 |
上實: 痰涎壅肺 肺失宣降 下虛: 腎陽虧虛 腎不納氣
上實下虛之喘咳證
|
咳喘氣短 痰多稀白 胸悶 |
蘇子 前胡 半夏 厚朴(寬胸除滿) 肉桂 當歸 蘇葉 生薑 甘草 大棗 |
蘇子降氣平喘方 夏朴前蘇草棗薑 肉桂納氣歸制燥 上實下虛咳喘康
★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根。
★腰為腎之府 |
定喘湯 |
宣降肺氣 清熱化痰 |
素有痰濁 復感風寒
痰熱壅肺 風寒外束之哮喘 |
咳喘 痰多黃稠 脈滑數 苔厚膩 |
麻黃(散) 白果(收) 桑白皮 黃芩 蘇子 杏仁 半夏 款冬花 甘草 |
生麻黃:辛溫解表 炙麻黃:宣肺平喘
★散收合用,防麻黃辛散之性耗散肺氣,防白果收斂太過有斂邪之弊。 |
旋覆代赭湯 |
降逆化痰 益氣和胃 |
胃氣虛弱 痰濕內阻
痰阻中焦 虛氣上逆 |
噯氣呃逆 噁心嘔吐 納呆脘脹 心下痞硬
|
旋覆花 代赭石 半夏 生薑 人參 大棗 甘草 |
★沉降相須,消補共用,以降逆化痰為主,益氣和胃為輔。
沉:代赭石 降:旋覆花、半夏 消:化痰 補:補氣
★此方重用薑 |
橘皮竹茹湯 |
理氣消熱 和中降逆
|
胃虛有熱 胃失和降
胃虛有熱之呃逆 |
呃逆乾嘔 口乾 舌紅嫩 |
橘皮 竹茹 生薑 人參(黨參) 大棗 甘草 |
★此方與旋覆代赭湯相較,因用於胃虛有熱,生薑的用量較少。
★降清補相伍,以清降為主: 1.清而不寒: 因有生薑 2.補而不滯: 補→人參、棗、甘草 不滯→橘皮可理氣使其不滯 3.降而不重: 竹茹降,但其質輕 |
四磨湯 |
行氣降逆 寬胸散結 |
情志不暢 肝鬱氣結
肝鬱氣逆證 |
心下痞硬 胸膈脹滿 上氣喘息 |
烏藥 沉香 檳榔 人參 |
★辛降中寓補氣之品,以降為主。
★人參: 益氣扶正,用於治未病。
★ 四磨湯治七情侵 人參烏藥檳榔沉 濃磨煎服調逆氣 實者枳殼易人參 |
便於記憶,降氣劑可先簡單記憶成下表
肺氣上逆 |
蘇子降氣湯 定喘湯 |
胃氣上逆 |
旋覆代赭湯 橘皮竹茹湯 |
肝氣上逆 |
四磨湯 |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