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裡劑用於裡寒症,可分為
1. 溫中散寒劑:用於中焦虛寒
2. 回陽救逆劑:用於體內陰盛陽衰(如心陽不振)
3. 溫經散寒劑:用於經絡寒
裡寒症產生的原因:
1. 外感寒邪,寒邪直中傷及臟腑,如脾胃、心腎、出現臟腑寒,即中焦虛寒。
2. 寒邪侵犯經絡,導致經絡寒。
3. 機體本身陽氣不夠,如腎陽、脾陽虧虛,心陽不振,出現寒從中陰盛陽衰。
小提醒:
藥師媽媽整理的方劑表格,
非供醫療使用,僅供念書筆記參考喔!
溫裡劑:溫中散寒劑
|
|||||
方劑名稱 |
功效 |
病因 |
辨證 |
組成 |
備註 |
理中丸 |
溫中散寒 益氣健脾 |
脾陽虧虛 感受外寒 過食生冷 寒從中生
脾胃虛寒證 |
脘腹疼痛 腹脹 便溏 嘔吐 |
乾薑:溫中散寒 人參:益氣健脾 白朮:健脾燥濕 甘草: 健脾、緩急止痛 |
|
小建中湯 |
溫中補虛 和裡緩急 |
中焦虛寒 肝胃不和
虛勞裡急證 |
脘腹攣痛 喜溫喜按 |
飴糖 桂枝 白芍 生薑 大棗 炙甘草 |
黃耆建中湯: 用於氣虛較重的虛勞裡急證
|
大建中湯 |
溫中散寒 祛寒降逆 |
中陽虛衰 陰寒內盛 腹痛嘔吐 |
脘腹大寒痛 手不可觸 伴有嘔吐 |
蜀椒(花椒) 乾薑 人參 飴糖 |
食糜粥以將養胃氣。 服藥後需溫覆之。 |
吳茱萸湯 |
溫中補虛 降逆止嘔 |
中焦虛寒 濁陰上逆 嘔吐 |
脘腹疼痛 食穀欲吐 胃痛吐酸 |
吳茱萸 乾薑 人參 大棗 |
|
溫裡劑:回陽救逆劑
|
|||||
方劑名稱 |
功效 |
病因 |
辨證 |
組成 |
備註 |
四逆湯 |
回陽救逆 |
陽氣衰微 陰寒內盛 |
四肢厥逆 面色蒼白 神疲欲寐 |
生附子 乾薑 甘草 |
|
附方: 通脈四逆湯 |
破陽回陰 通達內外 |
少陰病 陽盛隔陰 |
|
附子 乾薑 甘草 |
|
四逆加人參湯 |
回陽救逆 通達內外 |
少陰病 真陽虛衰 元氣虛衰 |
|
附子 乾薑 甘草 人參 |
|
白通湯 |
破陰回陽 通宣上下
|
少陰病 陰盛載陽 |
|
附子 乾薑 蔥白 |
戴陽證: 陰寒之邪盛於下焦,陽氣浮越於外,出現下真寒而上假熱的徵候。 |
參附湯 |
益氣回陽 固脫 |
陽氣暴脫 |
面色蒼白 呼吸微弱 脈微欲絕 冷汗淋漓 |
人參 附子 |
|
回陽救急湯 |
回陽固脫 益氣生脈 |
素體陽虛 寒邪直中三陰脈,陽氣衰微欲絕。 真陽虛衰證。 |
四肢厥逆 神衰欲寐 吐瀉腹痛 身寒戰慄 脈微欲絕 |
附子 乾薑 甘草 人參 茯苓 白朮 陳皮 半夏 生薑 肉桂 麝香 五味子 |
四逆湯+六君子湯+生脈飲(加減)
|
溫裡劑:溫經散寒劑
|
|||||
方劑名稱 |
功效 |
病因 |
辨證 |
組成 |
備註 |
當歸四逆湯 |
溫經散寒 養血通脈 |
營血虧虛 寒凝經脈 血脈不利
血虛寒厥證 |
手足厥寒 肩背腰股膝腿疼痛 脈象沉細 |
當歸 桂枝 白芍 細辛 通草 大棗 甘草 |
|
陽和湯 |
溫陽補血 散寒通滯
|
陽虛血弱 寒凝痰滯。
陰疽 |
陽虛血弱 寒凝痰滯導致的漫腫、 皮膚不變 痠痛不熱 |
熟地 鹿角膠 肉桂 炮薑 麻黃 白芥子 甘草 |
治療陰疽的基礎方 |
延伸閱讀